明年,沈陽市在南運河擬建地下綜合管廊,地下管線將打包統(tǒng)一“入住地下房屋”,地面不再“馬路拉鏈”。
近期,沈陽市地下綜合管廊(南運河段)工程項目開始進行環(huán)境影響報告(以下簡稱《環(huán)境影響報告》),預計明年將開工建設,2017年10月竣工啟用。
沿南運河地下建 串聯(lián)5大公園
根據(jù)《環(huán)境影響報告》,沈陽市綜合管廊(南運河段)工程位于南運河沿線,西起南京南街,東至善鄰路,管廊沿砂陽路、文藝路、東濱河路、小河沿路和長安路敷設,途經(jīng)南湖公園、魯迅公園、青年公園、萬柳塘公園和萬泉公園,干線管廊總長度約12.8公里。
預計明年起至2017年8月進行全線主體結構施工;2017年4月至10月進行全線敷設管線施工;2017年10月竣工驗收及試運營。計劃建設周期為3年。
設“管理大腦” 自動滅火通風
這樣大型的地下綜合管廊怎么運營管理呢?
按照規(guī)劃,擬設綜合管理中心一處,選址在南運河段綜合管廊終點,南北運河交匯處,和睦公園內(nèi),總建筑面積約3048平方米,包括地上2層及地下1層。這里就像是“超強大腦”一樣控制著整個管廊。
此外,綜合管廊耐火等級為一級。干線綜合管廊的天然氣艙和電力艙各劃分為74個防火分區(qū),能夠達到自動滅火系統(tǒng)和干粉滅火器系統(tǒng)。還設有通風系統(tǒng),保證管廊內(nèi)余熱余濕能及時排出并為檢修人員提供適量的新鮮空氣,管廊設置機械通風系統(tǒng)。
設監(jiān)控與報警系統(tǒng),管廊通過監(jiān)控、報警和聯(lián)動反饋信號均應送至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進行統(tǒng)一管理。并且還將與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地理信息系統(tǒng)聯(lián)通或預留通信接口。
管線“入住” 告別“馬路拉鏈”
據(jù)了解,南運河地下綜合管廊內(nèi)分為兩條圓形管廊鋪設,電力、通信、給水、中水、供熱、天然氣等多種管線都將分別“入住”到這個大房子內(nèi)。
沿線住宅小區(qū)和市政管線較密集,通過建設綜合管廊可有效解決“拉鏈路”式建設,減小了敷設和維修底線管線反復開挖路面而對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的影響和干擾,同時提高了老城區(qū)供水、供氣、供暖等供應能力和運行安全。
本工程環(huán)保投資680萬元,占總投資的0.22%。
建設項目管廊穿越砂山水源二級保護區(qū)216米,工程建成運營以后,管廊隧道永久埋藏于地下水水位以下,并與地下水直接接觸的主要是鋼筋水泥,無重金屬、劇毒化學品等污染因子,不會對地下水水質造成影響。